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新闻快递
    “好员工”先锋事迹风采展:李达、沈钢夫
    发布时间:2015-06-10 浏览量:3580

    2013年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好员工

    李 达

          李达,党员,主任医师,现为精神康复科副主任。扎根精神科临床二十余年,曾获2013年度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无锡市卫生局“新长征突击手”、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好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致力精神康复医学发展,创新职业康复新模式
         精神康复医学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我国大陆地区起步较晚,目前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李达同志从建科之初就积极关注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瞄准欧美和港台等精神康复工作发展较早的国家、地区,以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为己任,高标准、高起点地来进行学专科建设。从2009年9月无锡市精神残疾康复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精神康复医学科正式成立开始,三年来在全面评估传统精神病人职业康复形式(TVR),即“培训-就业”模式,以及国外一些地区新兴的支持性就业形式(ISE),即“就业-支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精神病人“治疗康复一体化”的理念,创立了具有无锡特色的精神病人职业康复新模式,即“培训-就业-持续支持”模式,又称综合性支持性就业模式,使精神病人的职业康复效果提高了2-3倍。
         坚持“科教兴医”理念,为学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李达同志坚持“科教兴医”理念,为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带领精神康复医学科全体成员与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北大六院等国内外著名机构建立广泛的科研教学合作交流平台。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从2011年开始承担香港理工大学OT学生的精神科临床实习任务,成为香港理工大学在大陆地区精神病专科医院中第一个临床教学基地。通过举办全国性的精神康复学习班(已连续举办三期)、外出讲学培训、接受进修学员等形式将目前科室所开展的技术进行推广,至今已为全国培训近300名精神康复专业人才,在国内精神康复医学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力。他先后支持了与香港理工大学的重大合作课题:香港与无锡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求的比较研究、无锡地区精神病人的综合性支持性就业服务疗效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经陆续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目前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10篇(SCI系列2篇),他撰写的《无锡地区精神康复的工作模式报告》于2010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精神病学大会,WPA”会议上作专题交流;《工作相关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职业康复的效果研究》获江苏省心理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职业康复研究报告》在江苏省精神病学年会作专题交流。
         注重科室内涵建设,演绎感人医患故事
         他尤其注重医疗与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在他的领导下,科室整体医疗服务能力逐年提升,从未发生一例医疗事故及家属投诉,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在全院名列前茅;同时在科室开展民主管理,各项奖惩制度做到公平、公正、透明,科室的凝聚力与“正能量”显著提高,所有员工都能够潜心钻研业务和提升服务水平,科室工作效能与绩效水平显著提升,科室员工均以在精神康复医学科工作为荣。科室还获得医院“学科特区”、“创新性团队”称号,并演绎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医患故事,科室全体员工共同演绎的医患故事“回归”,还被评为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十大感人医患故事”。
         以精神康复事业为己任,造福千万康复病员
         “老黄牛、工作狂、爱岗敬业、以院为家、以科为家”等词语用在李达同志身上一点也不为过,这是他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自从大学毕业到医院工作以来,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科室,最晚一个离开科室。他选择“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的平凡生活方式,可以说工作是他全部的生活内容。他总是想方设法让患者体验到释放心灵的快乐,并与他们交朋友、谈心事。由于精神疾病病程较长,在长年接触后,很多患者甚至把他当成了家人,有什么心理话都会和他讲。不为名,不计利,不厌烦,不怕难——这是在这里治疗过的康复患者对李主任的一致评价。然而在家里,他却是妻子眼中的“工作狂”,女儿眼中的“傻爸爸”。从精神康复医学科筹建到成立以来,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因此也常常会引来做幼儿园老师的妻子和即将上初中的女儿的埋怨。“在假期中爸爸陪着女儿一起出去旅游”可能只是一个很普通愿望,但对李达的女儿来讲却是一个奢望。一切只因在精神病医院工作近二十年的他,对精神康复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说:“引导和帮助精神残疾患者在思想上解负、心理上解压、精神上解困、生活上解难,让患者‘从心’站起来,提高自我价值和生活质量,是我毕生的责任与追求”。
         如今在无锡市精神残疾康复中心,可以看到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看到与常人无异的灿烂笑容。正是李达同志对精神卫生事业执着与热情,使数千名生活无法自理的精神康复者,在这里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和心理辅导,找回了失落的笑容和信心,重新步入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勇敢自信地面对生活。


    2013年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好员工

    沈钢夫


         沈钢夫,副主任医师,农工民主党人士,现任医院老年康复科主任。他从医四十余个春秋,兢兢业业,勤奋认真,恪守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无论休息时间,还是凌晨傍晚,只要有抢救或危重病人,他一定及时出现在病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挽救生命不计其数,用高度的责任感履行着医者的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神圣的使命,深受同事的爱戴、患者的称赞、家属的好评。
         聊天唠家常式查房 让家属放心患者满意
         每天沈钢夫主任都早早来到医院,与病人们唠家常,患者和家属有什么医疗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都特别愿意和他说,而他每次都乐呵呵的听着,然后尽自己一切办法来帮助他们解决,让患者及家属感到如家中长者般亲切。
         由于老年康复科患者大多是65岁以上老人,躯体疾病多、行动不便,且由于子女工作繁忙,大多独自一人或由老伴陪同住院治疗,故每次查房时,许多患者都无法明确表述自己的不适,让一些新医生十分犯难。可是每当此时,沈主任来查房,亲切地和老人交流沟通后,立马就能找到老人哪里不适,以及不适的原因。他经常说,许多老年人长期住院更需要有人关心他们,我们就像他们的家人一样,由于许多老年患者学历水平有限,再加上年龄较大,他们表述病情方面可能有点不清晰,所以我们不能直接问他哪里不舒服,要跟他们聊聊生活中的事情来发掘出他们躯体疾病的变化。有的老人会跟你说,这几天胃口不好,饭菜太淡,肚子胀,那作为医生,就要警惕老年人会不会是血钾偏低引起腹胀,食纳差,这时我们就要及时复查电解质防止低钾血症引致老年人生命危险。有的老人会跟你说,这几天喝水不知道怎么的,老是咳嗽,那我们就要认真检查老人的神经系统是否发生病变,是否有新发的脑梗塞灶,使患者吞咽困难导致饮水呛咳。这一套聊天唠家常式的查房理论让年轻医生受益匪浅,让家属放心,患者满意,而且每次碰到类似患者都屡试不爽。因此,每天都会有许多沈主任的老病人,或者慕名而来的患者来到沈主任办公室就诊,询问治疗方案,而沈主任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讲解,尽自己的力量让患者及家属满意而归。
         精湛医术高尚医德 让年轻医生受益匪浅
         在许多年轻医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搞不定的病人,呼叫沈钢夫主任就行。沈主任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在年轻医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许多医生遇到疑难杂症手足无措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沈主任。无论是清晨3、4点,还是半夜11、12点,只要拨通沈主任的电话,一会儿沈主任一定出现在病房,以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掌控全局,运筹帷幄的指导着年轻医生,常常抢救结束,病人病情稳定时,东方已经吐露鱼肚白,而沈主任一天忙碌的医疗工作又即将开始。他热爱临床医疗工作,为医学事业倾情奉献着,注重学习,学以致用,对低年资医师循循善诱,倾囊相授,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鼓励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学习,在医学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看得更广,得到大家的一致喜爱与好评。他常跟年轻医师说“医生这个职业不好当,需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打好基础,学好本领,切忌心浮气躁,康复医学作为一名新兴学科,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很长,作为年轻医生的你们,更加要学好本事,奠定好自己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65天的热心守候 成为患者信赖的贴心人
         每年春节由于躯体疾病及各种原因,许多老人都没有办法回家和家人团聚,而病房中的医生护士,就是陪伴他们欢度春节的最佳伴侣。每年的年初一,沈主任都会早早来到病房给患者拜年,跟他们聊聊昨晚的年夜饭,侃侃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碰到几个热情的家属,还会不时的往他手里塞点花生、糖果,他也笑意吟吟的接过,然后和家属聊聊患者最近的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病人们都说“一年365天,沈主任无论周末还是假日,无论中秋还是端午,每天都会来病房看一下他的病人。” 
         作为一名医生,沈钢夫主任如同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的滋润着每一名患者的心田,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在细节中体现着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情操,用高度的责任感履行着医者的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神圣的使命,用精湛的医术还老年患者一个幸福晚年。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