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新闻快递
    共同面对抑郁 共促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17-04-07 浏览量:3845

    “世界卫生日”党员志愿者惠民公益送健康系列活动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一起来聊聊抑郁症”,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主题定为“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为此,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党员志愿者惠民公益送健康系列活动,走进社区、机关、公园及校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引导社会消除歧视与偏见,更多地关注抑郁症、关爱抑郁症患者,促使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寻求并获得帮助。

            24小时红十字心理援助服务为市民解忧
            专家提示:遭遇心理危机可随时拨打援助热线88000999、12320

            情绪低落、精力下降、易疲乏……如出现这些症状,有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3.22亿不同年龄的人罹患抑郁症,而中国有5400多万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到底是什么病?市精卫中心抑郁症诊疗中心主任周振和介绍,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常常表现为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抑郁症严重时可引致自杀,每年有近80万人自杀死亡,是15岁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而有些自杀行为并不是孤立的“伤己”事件,还会波及到他人。例如震惊世界的“德国之翼”副驾驶因抑郁症而采取的“撞山”悲剧,事故造成149人遇难,就是可怕的扩大性自杀。“心理障碍是导致自杀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患者自身或者周围的人能及时发现,并且患者及时接受到医生的治疗干预,很多自杀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多多关爱身边的人,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及早干预治疗,让悲剧再少发生一些。”周振和主任表示。
            为此,我市于2014年成立无锡市红十字心理援助中心,该中心是由无锡市红十字会、市卫生计生委批准成立的公益服务机构,由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承办。24小时红十字心理援助热线88000999、12320,自开通以来累计接听热线8000余次,常年由资深心理专家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市民提供健康心理咨询、心理问题解答,低保、低收入家庭,学生,精神或智力残疾者凭相关证件还可至无锡市红十字心理援助中心(市精卫中心勤学路门诊五楼)或市精卫中心院本部免费进行门诊心理咨询。

     

            抑郁症免费心理筛查及专家门诊为市民做“心理CT”
            专家提示:碍于面子拖延治疗不可取

            4月7日全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院本部开展免费抑郁症心理筛查、免费抑郁症专家门诊。“我近来干什么都提不起劲,还常跟同事吵架,大家都说我像变了一个人,我想测一下是不是抑郁了!”医务人员为市民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为每位走进门诊的市民驱散心理阴霾。
            市精卫中心党委书记袁国桢指出,抑郁症具有“患病率、致残率、自杀率高,知晓率、就诊率、治疗率低”的特点,造成精神痛苦并使人们难以从事甚至最简单的日常事务,有时可能彻底摧毁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以及谋生能力。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和了解还比较有限,60%的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部分病人至综合性医院就医,但由于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对抑郁症识别率有限,故漏诊率高。只有10%到20%的患者去正规专科医院诊断,即便诊断出抑郁症,患者愿意接受规范治疗的人数也不到10%。剩下的患者则在家中默默承受,不曾踏进任何医院。原因之一,就是患者和患者家属有着强烈的“病耻感”。
            其实80%的患者如果规范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奏效的抑郁症患者,掌握正确的预防复发方法,可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临床治愈率和就医率之间的落差,证明人们对抑郁症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无锡对于抑郁症的医保政策还是比较好的,如果患者确定是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普通医保病人住院免起始费,居民医保病人门诊配药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药物,个人仅需自理10%”医务人员说。

     

            抑郁症诊疗中心专家义诊活动为市民释疑解惑
            专家提示:经常早醒者须小心“抑郁症”

     

     

            4月7日亦是“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市精卫中心、市疾控中心党员志愿者,走进惠山古镇及市民中心,提供抑郁症咨询及记忆障碍、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心理咨询,赠送《抑郁症诊疗指导手册》,开设《老年心理健康》小讲座。“我们今年搬了新家,前两个月又添了个孙子,按说应该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可我老伴却睡不好、吃不香,每天无精打采”、“我每天很早就醒了,醒来后就睡不着,艰难地熬到天亮,想吃点安眠药,但又怕上瘾”前来咨询的老年人中,提到最多的是睡眠问题。

            睡眠问题与抑郁症有关系吗?讲座中,赵幸福主任指出,有研究表明,约50%的抑郁症首发症状为失眠,早醒现象尤其值得重视。“如果长期失眠的话,引起疲劳、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严重一点就会导致精神分裂、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赵幸福表示,如果跟正常起床时间相比,提前醒了1到2个小时,醒来后再难入睡,且这种情况持续二周以上。特别是早醒后,自己的心情郁闷,白天也没有什么精神。这时就要高度警惕,建议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看是否存在抑郁症。

     

            “一起聊聊抑郁症”音乐治疗沙龙抚慰患者心灵
            专家提示:白领人士尤须警惕“微笑型抑郁”

     

     

            4月7日下午,音乐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走进惠景家园社区,开展“一起聊聊抑郁症”音乐治疗沙龙活动。听听音乐、唱唱歌,也能治病吗?市精卫中心音乐治疗师表示,音乐的确能治病,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精神科、心理科疾病的治疗,以及老年病人、智障和儿童自闭症等领域。

            音乐治疗沙龙活动中,音乐治疗师张展肇、宋黎让患者及社区孤寡老人位围成一圈,跟着音乐治疗师吉他的旋律做动作,听着悠扬的音乐进行各种放松训练及各种趣味动作治疗。“音乐治疗不是简单地听听音乐,也没有固定的音乐处方,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详细的沟通与评估,制定治疗目标及计划,再据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治疗活动,再分步实施。音乐治疗分主动性和被动性,今天我们开展的就是主动性音乐治疗。通过患者主动地参与音乐行为,如拍手、转圈,与其他与会人员产生肢体上的互动、交流等,来达到积极情绪体验、恢复社交功能等康复目的”音乐治疗师表示。“今天的音乐治疗沙龙活动,让我感到很放松”、“我觉得很舒服、很快乐!”最后与会者一一分享自己当下内心的感受,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两年前我头痛欲裂,看了很多医院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没想到是抑郁症在作怪!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帮助我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沙龙结束后,一位陈先生表示,自己从机关跳槽到一家外企工作,可是没过多久,他对这家单位失望到极点,但在领导、同事、亲友面前依然保持着微笑,丝毫不敢表露自己的失意。之后逐渐出现头痛,CT等各种检查都做过,结果显示均为正常。自己苦恼不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家人发火,性格也越来越孤僻,每天吃安眠药才可以入睡,白天仍头疼欲裂,常有一种要彻底崩溃的感觉,并渐渐有了轻生的念头。最终陈先生诊断为抑郁症,医护人员一方面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另一方面做好家属的疾病宣教,取得家庭支持。经过两周的治疗,困扰陈先生的头痛顽疾已经基本缓解。
            精神康复科李达主任指出,抑郁症有很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白领人士尤须警惕微笑型抑郁,这部分患者尽管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的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外在表面却若无其事,而带“微笑”,这种微笑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违心的强颜欢笑。病症的根源是患者无法正当地处理外界压力,不愿意倾诉、不愿意放弃“尊严”,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还有一种隐匿性的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一些躯体症状。比如最常见的是躯体各部位的慢性疼痛。如果在各综合性医院反复的检查治疗,结果都是正常,并且也没有发现有躯体疾病,就应该尽快去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那里做规范的治疗。

     

            市民心理健康大讲堂走进校园
            专家提示:青少年抑郁应加倍识别和关心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伤等极端事件常常见著媒体,但人们对此病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对如何进行早期识别与干预更是一片茫然。为此,4月7日下午,市精卫中心、市疾控中心联合举办市民心理健康大讲堂,由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朱伟走进校园,为200名师生作《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朱伟表示,青少年抑郁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情绪低落。以前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孩子现在变得死气沉沉、懒洋洋,经常出现持续的沮丧、哭泣,缺少了以前的天真活泼,兴趣变窄,活动减少,好发脾气。二是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如头痛、胃痛、全身不适、尿频多便等。有的出现食欲的变化,如多食或厌食;有的表现为睡眠的变化,如爱睡懒觉或惊醒失眠等。三是自我评价低估和行为退缩。思维显得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卑自责,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行为往往变得迟缓,表现为动作呆板,退缩委靡,拖拖拉拉。四是注意力分散。上课时萎靡不振,经常走神,不知在想些什么,无固定的主题。老师向他提问时,如梦中惊醒,连老师的问题都搞不清楚。做功课无精打采,慢吞吞,不多的作业也要忙到深夜。
            朱主任提醒,要想赶走抑郁,一是要多晒太阳,当阳光强烈时,松果体分泌5-羟色胺会增加;二是要多运动,因为运动时,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内腓肽等“快乐因子”;三是要作息规律,加强营养。当抑郁情绪自我调适无效,仍然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存在2周以上应警惕患上抑郁症,及早就医。

     

            延伸阅读:
           如果你的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在与患者相处过程中,应谨记以下要点:
           1.没有是非之争。“事事不称心”是抑郁症患者的风格。当患者对家人的言行不如意时,家人认为患者不通人情的时候,家人应该意识到没有必要与患者辩明是非,讲个究竟。
           2.淡化无名火。患者遇到一点不如意、不称心的事就会莫明其妙地大发雷霆,事后也会意识到发那么大的火没必要,有内疚感,希望克制,但不易做到。家人需要的是淡化,因为向家人发无名火对他们来说是最安全的。
           3.正面理解过失。患者由于状态不佳,会因此而惹出一些祸,闹出一些不该犯的过失。家人需要正面理解患者因情绪状态而影响了思维判断的敏锐性和行为反应的合理性。千万不要求全责备。
           4.不能过高苛求。患者过日子常常是得过且过,混混沌沌,有的拖拉懒散,没有进取心,家人虽然看不惯,但应懂得理解,理解患者在这种状态下就是这么没有上进心,不必苛求他们。
           5.分享有益信息。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要注意多分享一些有益、积极的信息,而不要去谈论一些不幸的消息和倒霉的事情,如自杀、受骗、灾难、苦衷等。不良信息会使患者的情绪更加低落。
           6.谦让加上忍耐。与患者相处最难之处就是谦让和忍耐。抑郁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走出抑郁需要耐心的历程。家人的谦让、忍耐和关爱是患者走出抑郁的支柱。家人应积极为患者寻求诊治途径和方法。

    (宣传处)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