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新闻快递
    孩子外出就学沉迷手机、不愿沟通,家长能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2-01-17 浏览量:1732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困惑。

    因此,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与江南大学共同开设家长心理专栏,回应家长关切。专栏共计推出四期,本期是第四期干预篇,精选了沉迷手机、亲子沟通等常见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Q1:孩子沉迷玩手机,晚上很晚才睡,白天精神很差,家长应该怎么做?

    当代社会,智能手机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当代大学生更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智能手机基本普及,但由于青少年自控能力有限,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不当很容易形成手机依赖,影响学习,家长要多多关注。

    (一)交流沟通,了解行为问题的原因所有行为问题都是需要追根溯源的,有时一个行为背后可能是深层次的原因。家长要分析一下,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先检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比如自己也是终日手机冲浪,看新闻、刷抖音,缺少了必要的亲子交流;其次多和孩子沟通,理解他的世界,了解他的状态,也许白天精神差并不是晚上玩手机导致睡眠不足,可能是孩子本身有了睡眠方面的问题,玩手机是睡眠出现问题的一个表现;也许孩子玩手机是想宣泄情感或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认可等。在交流中如果发现孩子的学习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家长就有必要带孩子去专业咨询机构寻求指导。

    (二)制定规则,培养自控力如果孩子初时使用智能手机只是因为学习交流的必要,并没有影响学习,只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玩手机时间长了,过了有新鲜感的这阵子可能就不玩了。但家长还是要未雨绸缪,提前给予合理的提醒和建议。告诉孩子理解他玩手机的正常需求,但是不能过于沉溺其中。可以一起制定一个手机规则,如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等,必要时使用一些手机定时软件,定时提醒使用手机时长,卸载非必要APP等,来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坚持下来就能变成好的习惯。

    (三)丰富业余生活,体验获得感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阅读、运动等。也可以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将注意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家长在给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同时,也要给予充足的爱与接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原来离开手机,世界同样是五彩斑斓的。

    (四)进行时间管理,发挥手机的正面效应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介,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运用。孩子有时只是用手机查个信息,然而一个弹窗、一个热搜、一条短视频都会吸引孩子点击,看着看着就不想放下了,时间在无形中被手机占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三个问题,“我为什么打开手机?”,“我要看多长时间?”,“放下手机我还要做什么?”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任何事都有利弊两方面的存在,大学生使用手机也是如此,手机本身并没有错,重要的是怎么来使用。手机功能多样,除了聊天、玩游戏、综艺等娱乐功能外,还有很多好用的软件,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喜马拉雅等;英语学习软件如百词斩、扇贝单词;阅读软件如微信读书、Kindle阅读;做记录的软件如有道云、印象笔记等。家长可以把这些软件推荐给孩子,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有效地利用手机。

    Q2:孩子在校有心事,不太愿意和家长袒露心声,家长该怎么做?

    我曾碰到某个个案,家长在跟孩子的相处中像一个监督者,高高在上,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感觉好像面对的是考官,害怕被指责,害怕被评价,担心一不小心就被说教,所以没办法和家长融洽地交流。

    这虽是一个个案,但是和很多家庭有共性,一些家长很难把他们对孩子的态度从以前的方式转变过来。其实当孩子开始读高中,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基本形成,这个时候家长要放下架子,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孩子,和他平等对话。在沟通过程中,不妨听听孩子的声音,看看他们是如何思考的。理解孩子,读懂孩子,孩子也会愿意交流下去。

    孩子的心智在渐渐成熟,有心事是正常的,家长要相信他有处理的能力,没必要窥探个究竟,更没必要刨根究底。家长要允许和接纳孩子有秘密,允许他有心事不向自己坦露。家长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相处,也许哪一天孩子就愿意敞开心扉了,不停逼问可能会引起反感和叛逆。孩子的心事一般是学业、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的问题,孩子不愿意说就让他自己解决,也是一种成长。

    Q3:孩子在外上学,家长如何做到关爱孩子和适度放手的平衡?
          (一)适当放手,给孩子成长空间

    不管孩子是不是成年,是不是在外上学,放手是家长应该学习的功课。孩子上大学后会面临一系列的适应问题,大到人际交往、学习适应、考研、就业,小到吃什么菜、穿什么衣等等,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如果孩子遇到困扰时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建议,但是,一定要记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因为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你们做不了主。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不断试错,不断体验,愿意为自己的选择去承担责任,也能逐渐独立起来。

    (二)关爱支持,做孩子坚实后盾

    关爱孩子和适度放手并不矛盾,关爱并不意味着管教和限制,放手也不意味着不管不顾,关爱的本质是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被信任、被尊重以及有安全感。让孩子坚信家长是自己必要的时候可以依靠的人,知道家长是无条件爱自己的。当他有了这种底气会比较容易和他人相处,会有前进的动力;碰到了棘手的问题也愿意和家长分享并寻求家长帮助。所以作为家长只需要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关怀孩子,不要试图了解他的所有信息,不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说教,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成长空间去灵活聪明地适应这个世界,去成长发展。

    Q4: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陪读或者休学是好的选择吗?会不会更加让孩子减少了和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接触的机会?

    心理问题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家长一定要去专业机构了解情况,如果病情严重需要治疗,家长应该引起重视,不能认为就是情绪波动而已,也不要试图通过劝说教育解决问题,这些不恰当的观念只会耽误治疗。举个例子,已经确诊的重度抑郁症是需要药物治疗的,必要的话还需要住院治疗,孩子根本没能力维持学业,不想和人交流,这时候校园环境的接触、人际关系的维持意义很有限,根据疾病治疗建议该休学就休学,等疾病缓解了再返回学校,这有利于康复训练。

    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经专业人员评估不需要心理治疗,家长也不能因为不放心就每天陪在孩子身边,替代孩子做决定,这会使孩子丧失独立和成长的机会。孩子容易出现问题,本来就与他们价值观不固定、为人处事的框架没形成、心理素质差有关。这时家长的保护其实是饮鸩止渴,表面上好像帮孩子解决问题了,其实是掩盖了问题,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进步。这时候是需要他在校园锻炼,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的。总之,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过分紧张,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做决定。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