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新闻快递
    TA们只是敏感脆弱、玻璃心?多了解点真相,或许能挽救生命
    发布时间:2022-09-13 浏览量:1706

    “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


    在生活中、网络上

    总能听说或看到

    一些令人心惊的自杀事件

    旁人或许很不解

    “为什么有人傻到去伤害自己啊?”

    “TA就是想太多,太敏感了吧?”

    “考虑过父母吗?是不是太自私了?”

    “自杀”这个词沉重且刺眼

    但不可回避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睡眠医学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负责人朱伟主任医师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旨在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报告显示,全球每年超过70万人自杀身亡,而每例自杀死亡背后有超过20次自杀企图。

    失恋后“失魂”?

    她的世界变成了灰色

    “他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他,我要让他为我的死而负责,让他内疚一辈子。”小颖是一位20岁左右的女生,因为不能接受失恋的痛苦而割腕自杀,幸好家人及时发现,把她送到医院抢救。虽然小颖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她仍郁郁寡欢、情绪不稳,无奈之下,小颖在家人的陪伴下来院咨询。

    咨询过程中,朱伟了解到,小颖认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感情,而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她希望通过自杀让对方回心转意。“为了挽回他人的爱,用自杀这样最极端而激烈的方式,往往事与愿违,付出巨大的代价,只会伤害自己和家人,挽回的也未必是真爱。”朱伟指出,其实“自杀”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不可靠的,这样对待感情的方式太决绝、太沉重,反而会让人敬而远之。即使真的为爱而死了,活着的人也许一开始会内疚后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平静下来,甚至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解释或借口。经过朱伟主任多次循循善诱、干预疏导,小颖终于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

    自杀在无声中发生

    一起走进TA们的世界

    很多人认为,自杀往往是因为情绪敏感脆弱、抗压能力差,这种观点其实很片面。朱伟表示,自杀是遗传、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也与创伤和丧失有关。

    一般而言,自杀行为分为冲动性和非冲动性。分析自杀原因,有精神障碍所致和非精神障碍所致的自杀。“90%的自杀者曾经患有精神疾病,自杀的人70%有忧郁症,精神疾病者自杀机率更是高达20%!”朱伟指出,自杀情绪和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及环境因素,精神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杀行为。此外,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的脱序现象,诸如暴力、犯罪、毒品、离婚、失业等,以及个别情况因素中的家庭问题、婚变、迁移、失业、身体疾病、其它自杀事件的影响与暗示等,都可能是自杀的成因。当多种因素合并发生时,自杀情绪可能悄然而生。

    朱伟表示,有关自杀的调查显示,35-44岁这一年龄段是自杀高峰期。尽管这个年龄段看起来充满活力,但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结构转型等因素也使中青年人面临工作与生活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使中青年人既能当好家庭、单位和社会的“顶梁柱”,又能舒缓心理压力,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显得十分必要。

    不经意的关注与倾听

    或许能拯救一个生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杀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对于绝大多数经受巨大心理痛苦而想自杀的人来说,自杀行为出现之前,通常会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并表现出一些征兆。”朱伟指出。

    我们如何通过一些言行举止来发现其有自杀的蛛丝马迹呢?朱伟表示,当身边人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迹象时,一定要注意了,这些就是自杀的危险信号。第一,言语信号。直接或者间接表达自杀想法,如“我想结束生命,活着太痛苦了”“我是别人的累赘和负担,没有我别人会过得更好”等。第二,行为信号。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如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突然与亲朋告别,谈论一些易获得的自杀工具,将珍贵的东西送人;与他人关系疏远,回避与人交流;过量饮酒或药物滥用,伤害自己等。第三,情绪信号。如绝望、焦虑、抑郁、失控感、愤怒、内疚、孤独、悲伤、无助等。第四,负性应激事件。特别是人、事、物或愿望的丧失类事件。

    朱伟提醒大家,发现身边的人谈及自杀有自杀念头时,要认真考虑他的话,因为这可能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首先要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让他们倾诉自己的种种痛苦感受,并认可他们表露出的情感,不要进行评判,也不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当他讲到自己想要自杀时,千万不要轻视,应鼓励他们寻求家人、亲友、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千万不要让其独处,可与其亲属或其他可信赖的人联系寻求支持,或者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心理科寻求帮助和治疗,必要时可报警寻求警方帮助。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