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新闻快递
    法制阳光,守护心灵和谐——《无锡市精神卫生条例》颁布一周年回眸
    发布时间:2008-11-04 浏览量:2900

        《无锡市精神卫生条例》施行至今已经整整一年。《条例》施行情况如何?《条例》为无锡精神卫生事业带来哪些促动、变化,特别是对于百姓家庭带来什么实惠和益处?无锡精神卫生工作还存在哪些深层次的现实矛盾和焦点?带着这些问题,昨天记者专门走访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社科联等,通过新闻调查,以期寻找到其中的答案。
                 救助体系正快速架构、完善
        “《无锡市精神卫生条例》颁布施行以来,社会各界对于精神卫生事业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这座城市对于科学精神的追求,对于思想文化意识的尊崇,对于弱势群体的守护,对于和谐、社会的守望……”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袁国桢教授对记者说。
       《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以来,全市精神卫生救助体系正快速架构、完善,全社会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除了科学诊疗、社区卫生指导等基础性工作外,无锡还积极完善贫困精神病人的救助体系,让这些精神病人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张凯(化名)就是在《条例》颁布后受益的一位贫困精神病人。在未被列入贫困精神病人名录之前,张凯由于家庭收入微薄,又有身患重病的父亲,每次发病因付不起医药费,无法实现正常的入院治疗。《条例》颁布后,在市残联、街道、社区等各方方面面的关心下,他不但每年可以领到救助款,而且享受到了免费服药,大大减轻了家庭的压力。目前,他在得到了系统有效的治疗后,病情渐趋稳定,正在接受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康复训练。
       一年来,全市精神卫生救助体系已经形成以市精神卫生中心及下属门诊部为“核”,以配备专门人员与设备的各市(区)、街道精神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为“点”,以散布在全市各社区、乡村的精神卫生防治救助机构为“面”的新格局。精神疾病慈善床位由25张增至100张,慈善费用由800院/人/月增至1800元/人/月。 
                  社会责任、法律意识日益强化
         在市精神卫生中心病区,有一位久住20多年的老病号赵杰晖(化名)。多年来,他的家属中没有人前来关心过他。2008年3月,赵杰晖儿子办理了其父的病退手续,并拿了父亲的工资卡,但对父亲的病情却不闻不问,致使老人一直未交住院费用,病人正常的医疗和日常生活所需得不到保障。根据《无锡市精神卫生条例》第37条规定,精神疾病患者享有处理私人财物等合法权利,因此应该由病人本人领取养老保险金。经过中心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该病人已交清所有医疗费用,儿子定期前来探望并给予生活费,相关部门给予每月900多元的生活补助,维护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作为我市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市精神疾病控制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还系统做好精神健康促进和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精神卫生服务以及相关的管理活动。对如何保障落实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做了详细的规定,为来院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困难精神病人提供了便利和实惠。由于《条例》明确了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居民个人以及心理卫生防治和康复机构的功能和职责,精神疾病患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责任、法律意识日益强化。
                 精神卫生诊疗、康复载体建设日新
       2007年3月奠基建设的无锡精神残疾康复中心预计今年年内即可投入使用。建成后的康复中心,将分为精神康复与躯体康复两个区域,其中精神康复包括适应性康复、职业技能康复、心理康复和社会功能康复四大功能,躯体康复包括脑神经、肢体、脊柱和关节康复功能,心血管、老年康复。该中心可确保1500人同时开展康复活动、800人同时开展职业技能训练。中国残联副主席汤小泉曾经感慨地说:“我考察了许多康复机构,今天,我所看到的是一个最好的精神残疾康复机构,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精神神经康复机构学习的标杆。”
       今年以来,市精神卫生中心分别与德国、日本、香港等国际一流的康复中心合作,确保康复治疗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中心目前已招收了10余名康复治疗师,选派了5名技术骨干赴北京、上海等知名康复机构进修学习;赴日本进修的2名康复护士与1名医师已学成归来。目前,由市残联与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成立的“精神残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正在紧锣密鼓筹办之中,并将于明年春天投入使用,培训中心主要帮助精神康复者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使他们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致残而成为社会包袱,以达到“独立生活、自食其力、公开就业”的目标。
                 精神卫生预防体制实现全覆盖
       今年以来,无锡市贯彻落实《条例》,市财政精防工作经费投入总额达117万元,同比增长了42万元。社会三级精神病防治网络正在逐步完善,精神卫生预防体制实现全覆盖。我市还通过监控网络把流动人口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特困家庭子女、问题未成年人作为护理的重点,全市各中小学已100%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一年来,中心通过开展“市民心理健康学校”,深入社区、学校、监狱、劳教所、看守所及社会团体进行精神卫生教育100多次。中心还向惠山、荣巷街道等10个康复点,派出16名医生、30名护士组成社区康复工作小组。小组每天在全市各区街道进行走访,送医、送药、送检查、送治疗进社区、进家庭,对社区医生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落实贫困精神病人的免费服药工作。他们还帮助社区精神病人建档立卡,建档立卡率达100%。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