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江南保健报》:让精神残疾者捧上“饭碗”
    发布时间:2014-07-29 浏览量:4703

     

     

          受访专家: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李达
          擅长:各种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康复与职业功能康复

     

         2014年5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时下,越来越多病情稳定的残疾人,逐步走上就业之路,但对于精神残疾者,他们找“饭碗”却不太容易。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康复科主任李达表示,要让更多的精神残疾者捧上“饭碗”,这不仅能让他们自食其力,更能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精神残疾者就业率不足一成

          与其他残疾人相比,精神残疾者四肢健全、生理功能正常,经医疗机构治疗、病情稳定后,只要正常、及时服药,他们在思维、行动上与常人基本无异,具有相应的劳动能力。可由于社会上普遍对精神残疾者存在诸多认知误区,相比其他残疾人,精神残疾者就业很困难。李达说,以无锡常住人口630万计,精神残疾者约占千分之七,事实上能够真正就业的不到10%。有些单位一听说是精神残疾者,就千方百计回避。李达表示,如果病情稳定的精神残疾者长期呆在家里,会离社会越来越远,无形中又会加重病情。


    培养精神残疾者的职业技能很重要

          从精神残疾者自身而言,缺乏就业技能,存在心理障碍是制约他们就业的重要原因。李达说,精神康复科主要为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的精神残疾者提供一整套系统的康复训练服务,有独立生活能力、药物自我处置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及职业技能训练。其中职业技能训练包括与人相处的能力,如怎样与上司、同事、工作对象相处,遇到矛盾困难如何调整自我心态,如何在职场中推荐自己,从亲友、网络等各种渠道找到“饭碗”。当然,还具体到今后从事某项工作的训练,使精神残疾者具备计算机操作等各种职业能力。李达表示,去年,他们研究的一个课题《精神病人的支持性就业服务技术》可使精神病人的职业康复效果提高2-3倍,还被省卫生厅列为“江苏省城乡基层适宜卫生技术项目”。

    精神残疾者未必只能干最简单的活

          一方面是精神残疾者要积极就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真心实意欢迎他们加盟。如今一些单位虽然吸纳精神残疾人就业,但让他们从事最简单的劳动,甚至是出于“安全”考虑,挂个名不让他们真正工作。李达说,其实通过医院一系列的求职培训等,有些精神残疾者已具备了一定的就业技能,甚至还能从事专业技术型工作。如,20多岁的精神残疾者小张,病情康复出院后,从事网络管理工作;30多岁的小罗,患精神分裂症,自信心严重不足,接受康复训练后,现已成为一名出色的文员。还有的精神残疾者从事会计工作,有的成为点心师,都有了一技之长,类似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全国助残日之际,李主任呼吁社会各届都要携手关心帮助精神残疾者,共同实现美好中国梦。

    (本报记者)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