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江南晚报》:孩子偷家里的钱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4-10-30 浏览量:4519
          出诊专家:汪帅医师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国强心理咨询工作室

     
      A 成长案例

      小明的家境优越,平日父母也会给小明一些零花钱让小明购置一些需要的学习或生活用品,但让父母为之苦恼的是,小明经常会趁父母不注意,偷家中的钱,爷爷也发现家里私藏多年的金币不翼而飞了……这可把家里人愁坏了!
      当孩子“偷”家里的钱,有的父母觉得应该严惩孩子,以此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有的父母觉得多给孩子些钱,就解决问题了,那么,父母遇到孩子“偷”家里的钱,究竟该怎么做呢?
    B 心理解析C 指导建议
      首先分析孩子“偷”家里钱的原因:
      1.真实合理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社会压力较大,作为父母工作较为繁忙,在平时几乎无暇与孩子交流。父母与孩子交流机会缺失,父母往往不知道孩子内心需要什么,这时候孩子的一些合理真实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孩子会采取偷钱的方式解决问题。
      2.学习、效仿他人或者学习电视电影中的情节:心理学理论认为,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幼儿正处在学习、生长和模仿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强,很多行为都是学习而来,较为容易从周围的朋友及影视节目中模仿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打人、偷窃。
      3.有猎奇心理,寻找刺激: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潘多拉心理”,孩子在心理发育的时期,他们敏感,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是他们心理成熟相对滞后,对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受到外界的诱惑,往往为寻求刺激而产生冲动行为。
      4.攀比后的补偿心理、平衡心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如攀比之风,享乐主义之风盛行,往往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刺激和影响。他们自身没有相应的经济条件,在这种补偿心理、平衡心理作祟下为偷窃找到了“正当理由”。这些孩子有偷窃的强烈愿望,但对所偷的物品没有任何经济动机,只是一种发泄手段而已。

      遇到此类问题,家长不要急着做道德判断,不要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不可用“打孩子”来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 但也不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要,过于溺爱孩子,这只会害了他。我们应该仔细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原因后,对症下药:
      1.要加强沟通,满足合理需求。家长平日工作再忙,也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沟通,多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与孩子沟通时多听少说,耐心的做孩子的听众,用孩子能够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孩子交流。这样才真正能知道孩子心里真正想要什么。如果需求合理,予以适量满足。且可以作为孩子成绩进步的一种奖励。
      2.要教育引导,建立正确是非观。孩子阅历较浅,思想较为简单片面,当孩子看一些有偷窃、暴力等镜头的影视节目时容易产生模仿行为,一般多模仿对象外部特征的行为动作,而并未认识这些行为动作的精神实质,并未注意学习对象的实质的东西。此时建议家长陪伴孩子观影,利用此机会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影视节目中的不良行为,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不应该做的,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平日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能学习很多好的行为。
      3.要理性分析,及时纠正。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均发育不成熟,好奇心强,容易感情冲动,猎奇新鲜事物。家长发现问题时,应教会孩子思考,这些冲动行为会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客观地分析其危害性,教会孩子理智的拒绝。
      4.要弘扬正气,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环境,我们要大力弘扬正气,弘扬优良的传统美德。礼义廉耻是一种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社会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教化、塑造人们的内心秩序,有了好的社会风气,我们才会培养出好的下一代。

      D 专家观点

      1.要注重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在家庭中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2.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教育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妈妈爸爸是孩子的模范,父母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3.要注重培养良好习惯。家长需要给予孩子的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与引导,同时更是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孩子十分重要,正所谓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
      4.要及时引导教育启发。当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行为时,不要立即给孩子做道德的判断,不可急于“贴标签”。不能一味的指责,用威胁的语气和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需及时告知孩子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并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去引导孩子。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引用一些故事,让道理融入故事中去,使其变得通俗易懂,启发孩子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又都在用自己的行为体现出某个阶段教育的成果。教育应该是帮助每个孩子不断感受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逐渐释放生命的力量,并且获得幸福的能力。它是一个随着生命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希望每一个孩子在良好的教育中健康茁壮成长。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