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无锡日报》:用爱为患者研制一味“心药”
    发布时间:2016-01-25 浏览量:2905

      长久以来,精神病医院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令人心生畏惧、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而走进这里的人却发现,这里宁静雅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还有着一群可爱的白衣天使。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精神卫生事业,虽然有的被精神病患者打过骂过,却依然全心全意热爱着自己的工作,把医院当成自己第二个家,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用爱为患者研制一味“心药”。

      悉心为患者打开多年心结
      “每个病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伤心事,因此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关爱,关注更多的细节”。护士长沈丽珍表示,像发药等很多看似平常的工作,在精神科而言却并不平常,每次患者服药,医务人员都要一对一守着患者,看着他们把药吃下去并检查口腔,以防调皮的患者偷偷将药藏在舌下或丢弃;每天早晨男病人刮胡子,医务人员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一举一动,以防他们弄伤自己或伤害他人;每次家属来院探视,医务人员都会特别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一次,医务人员留意到正值花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玲玲总是郁郁寡欢,尤其十分惧怕自己的父亲,不愿提及学校。深入了解后发现,原来她曾遭受家暴、被老师体罚、被同学欺负,因此害怕与人交流。于是医务人员一方面进行家庭心理辅导,指导她父母如何与孩子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进行一对一的社交技能训练,指导玲玲如何交朋友,并模拟校园课堂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一次次的引导、一次次的尝试……终于玲玲战胜了自己的心魔。
      如今,在医院手工艺制作训练活动的分享交流环节,玲玲已能很自信地向病友们介绍自己绘制的脸谱,“以前学校老师也教过画脸谱,当时觉得很难,所以放弃了,但今天大家看看我画的脸谱多漂亮!”她的下一步计划是明年可以回到校园。

      全心为患者重塑健康人生
      患者急性期治疗后,如何更好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始终萦绕在每个康复工作者的心头。康复科主任李达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精神病患者可以独立生活、公开就业、回归社会,这才是对精神病人最好的医治,但首先要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生活”。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小王,刚到医院时精神颓废、行动迟缓、生活懒散,失去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医务人员为她制订一整套康复治疗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指导她开展独立生活能力、药物自我处置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模拟社区生活情景等系统康复训练。
      对康复出院的患者,医院还提供“职业康复全程跟踪服务”,由职业治疗师24小时全程跟踪康复患者工作状态,帮助病人分析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毛医生,我明天要去公司上班了,很担心同事们会歧视排斥我,该怎么办啊?”“毛医生,我恋爱了,我该怎么告诉他我的病情呢?”……小王把毛医生视作知心人,毛医生帮助她度过工作、恋爱、家庭矛盾处理等一个又一个环节,辅导她如何面对工作压力,处理同事关系;教会她懂得体谅父母,逐渐消除和父母多年的芥蒂隔阂;引导她恋爱时应坦诚布公地告诉男友自己的病情,获得真正长久的爱情。
      尽心为患者斩除人生荆棘
      对社区精神病人,多年来医院还开展巡诊服务,送医、送药、送检查、送治疗上门,但很多时候医务人员却并没有将自己的工作局限于每周一次的巡诊,而是毅然承担起许多患者“编外亲人”的职责,与许多患者家庭结下不解的情谊。周末,一位患抑郁症老年患者,在家摔了一跤,无法行走,首先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程护士。十分钟后护士程明媚就赶到病人家中,巧遇电梯停电,她竟亲自把病人从六楼背下送到综合性医院检查治疗,并垫付医药费。还有的医务人员长年照顾着一些贫困孤寡老年病人的饮食、冷暖,为生活条件不好的病人送去毛衣、棉袄;有的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着一对身患精神病的母子,老人指甲长了,她亲手帮她修剪,老人便秘了,她亲手帮忙排便……
      “其实医患关系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有时比亲人还亲,因为患者离开了医务人员,便无法战胜疾病,而医务人员离开了患者,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一位医务人员表示。
      

    (经纬)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