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无锡日报保健周刊》:怎样拯救孩子们的“不开心”?
    发布时间:2021-12-10 浏览量:10312

          上月,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昨天 ,记者从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包括抑郁症在内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呈逐年高发态势,如何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

      自伤行为背后流露抑郁情绪

      今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从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近三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情况来看,18岁以下人群咨询比例从39.5%增加至48%,其中14-18岁青少年就诊比例最高。医院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包炤华介绍,抑郁症是以情绪障碍为主的精神心理障碍疾病,它会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失眠焦虑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悲观厌世、放弃自我的念头。当然,很多青少年只是出现抑郁情绪,还没达到抑郁症的地步。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负责人李志佳介绍,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初中,这个年龄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更容易在学业负担繁重目标过高、沉迷手机游戏网络、交友恋爱受挫等问题上产生抑郁情绪。有的青少年虽然没有出现轻生念头,但是出现了自伤行为。临床上时常见到一些青少年拿小刀在自己的手臂上划出一道道伤痕,以此发泄情绪。

      倾听和运动缓解紧张焦虑

      “心理筛查、做好青少年心理档案固然重要,平时我们更要做的是预防青少年这种不良情绪的蔓延!”李志佳介绍,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行动:即促进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这首先表明,家长要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融洽了,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以及正确的婚恋观等。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探讨一些问题,孩子遇到不开心,就能通过温馨平等的家庭氛围及时化解,孩子还能充分发挥潜能,逐渐形成健康的自我,遇到困难才会多一份战胜的勇气和力量。此外,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对改善神经递质紊乱或提升多巴胺分泌会有帮助,因此运动和医疗相结合也是提倡的方向。

      病耻感造成拖延治疗

      虽然近年来公众对抑郁的关注明显增强,就诊率较以前已有所提升,但总体干预率仍较低,原因在于家长和青少年有病耻感。李志佳介绍,害怕被人嘲笑或家长认为孩子矫情装病,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延误治疗,只会使患者病情加重,急性拖延成慢性甚至引起不测。专家表示,一般情绪低落等症状持续两周,就应该到专业机构尽早就医进行识别和诊断,接受规范化治疗。

      他介绍,全社会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心理相关科普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提高家长和老师的识别能力。学校要配备好心理老师,并与家长做好沟通,抑郁不是矫情、软弱、抗压能力差,老师和家长应该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苗头。

      李志佳认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健康体检是有现实需求的,但正是由于这种病耻感的存在,如何在筛查过程中避免给青少年乱贴标签,消除确诊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做好确诊青少年的心理档案保密工作,是筛查一旦全面铺开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