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江南保健报》:精神残疾康复——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发布时间:2013-11-27 浏览量:4208


    很多人都认为,精神病治不好,精神病人能够不打不闹,不影响他人就不错了,患上精神病就注定会终身精神残疾。但随着精神残疾康复事业兴起,精神病人不仅可以恢复心理健康,而且通过多种途径的训练还能重回社会,自食其力。陆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例。
    44岁的陆女士现在一家社区工厂工作,丈夫勤快体贴,孩子学习优秀,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可谁都难以想象,她曾经是一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五年内先后八次复发住院,常郁闷心烦,沉默寡言,有时整晚不睡,甚至想不开而几欲自杀,辗转多地求医治疗。
    去年,陆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无锡市精神残疾康复中心,刚来院时她不愿与人交往,常常一言不发,医院里很多医护人员都对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一个阶段的康复治疗,陆女士的话渐渐多了起来,常主动与医护人员、康复学员们交流,并喜欢上了布艺制作与插花,更成为康复中心计算机职业技能(初级)培训班毕业的首批学员。出院后,她坚持服药、定期复诊,无病情波动和反复,业余自制一些布艺、手工艺品赠送给亲友,陆女士甚至比很多正常人都生活得充实。
    疾病(不论是躯体疾病还是精神疾病)固然给人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但疾病的祛除并不意味着病人得到了全面的康复。打一个简单的比喻,一个人患了发烧感冒,即使治愈了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主要是体力的康复,而精神疾病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要比感冒严重的多,因此精神病人的康复相对来讲会长一些。事实上,精神康复的含义远不止于此,它的最终目标是使精神病人在心理、社会和职业技能方面恢复到病前水平,使他们全面回归社会。概括来说,精神疾病经过急性期治疗之后的康复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心理康复。精神病本身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过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歧视与偏见、如何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等心理困扰。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疾病康复,还可能诱发疾病复发。为此,康复中心为每位康复病员制订了个性化的心理治疗与康复计划,增强病员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帮助其调适心态,保持健康情绪,纠正个性缺陷,重塑健康人格,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是适应性康复。精神疾病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后,需要适应家庭、社会和人际环境。适应性康复主要通过独立生活能力、药物自我处置能力、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和模拟社区生活情景等适应性康复手段,使康复患者尽早适应家庭、社会生活,学会与人沟通并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如在康复中心的过渡期宿舍,很多康复病员在康复指导师的帮助下,开展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衣、食、住、行的自行料理,为日后重过正常生活作好准备。
    三是社会功能康复。精神病人患病时间长了,尤其是经过长时间住院治疗,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病人会出现“幼稚化”的言行。难以社会化,这是精神病人在康复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药物治疗一般难以奏效,康复中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人际交往情景及工作生活环境,开展社交技能训练等行为治疗的方法,充分调动家属及社会心理健康志愿者的力量,为患者提供更多人际交往的机会,鼓励病人自理生活、参加社交,尽早恢复其与人交往、工作学习能力,恢复其社会功能。
    四是职业技能康复。精神病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同正常人一样胜任工作压力。但疾病所致的职业技能退化常常使精神病人在激烈复杂的职业竞争中屡屡受挫,以致丧失工作和学习的机会。职业技能康复更需要训练,而且需要在适合精神病人特点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在该康复中心有多种形式的专门为精神病人设立的职业技能康复培训室,比如陶艺、布艺、手工艺制作培训室及计算机技能培训室、点心制作培训室、康乐农疗区、康乐报亭、康乐超市等等。通过职业技能康复,使患者恢复因病丧失或受损的劳动能力和职业技能,让康复病员有一技之长,其掌握适合自身条件的劳动和职业技能,达到自食其力,公开就业的康复目标。
    陆女士的康复过程是所有精神病患者的典范,她的成功首先在于她自身的不懈努力。尽管她的生活、工作都已完全正常,她仍然每天坚持服药,定期找医生复查,还不断地学习精神疾病知识,并且把自己的康复体会写成文章同以前的病友交流经验。其次,家人亲友的关爱给了陆女士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里,更体现在她遇到挫折、情绪不佳的时候,既不冷落和歧视她,也不过多地照顾她,因为这样会使她感到与众不同,从而增加心理负担。因此,陆女士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她个人的努力、医生的医术、家庭的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在市精神残疾康复中心已有越来越多的病员通过系统康复训练找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家庭、亲友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工作机会,逐步融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和希望,真正实现了独立生活、自食其力、回归社会、公开就业的康复目标。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