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页面: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江南保健报》:警惕考后焦虑症
    发布时间:2013-11-27 浏览量:4398

    高考结束了,许多考生往往如释重负,大松一口气,开始呼朋唤友,尽情游玩。然而,并非所有的考生都能如此轻松,有些考生由于自认为发挥不好、对前途缺乏信心,对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耿耿于怀等原因,变得比考试前更加不安、焦虑,脾气暴躁,心情抑郁,个别甚至有轻生之念。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王国强主任指出,历年来从考试结束到录取工作终结这段时间,往往是许多考生心理问题的“井喷”期,约60%—70%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成绩焦虑”,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日常生活,我们把这种大考之后的焦虑状态称之为“考后焦虑症”。
        案例:考完了,为何“高原反应”依然强烈
    高考结束了,但考生小彤自认为发挥得不理想,觉得自己离大学梦越来越远,因此情绪非常低落,脾气比考试之前更加暴躁。面对家人朋友的关心与问候,她的心情却变得更加抑郁、焦虑,同时出现头晕、心慌、胸闷、失眠等现象,整日坐卧不安。为让她放松一下,父母还特地请假带她外出旅游,小彤的焦虑症状暂时有所缓解。但听说不少平时成绩还不如自己的同学都考得不错时,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她感到自己今后的前途道路一片迷茫,觉得没有脸面对父母、老师和同学,想逃避一切认识她的人,一个人静一静,于是离家出走了。最终幸被家人亲友劝回。
    分析:需科学面对考生心灵“真空期”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王国强主任认为,高考结束与被高校录取前这段时间,通常是考生心灵的“真空期”。因为在等待“能否被录取”的漫长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这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续承受巨大压力,从而导致焦虑症状的出现。
    分析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一般来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考生自身的认知评价能力和身体状况等因素,这是产生考后焦虑的内因;二是家庭、学校、社会对考生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这是诱发考后焦虑的外因。王国强主任指出小彤就是典型的在考生心灵“真空期”萌发的“考后焦虑症”,亟需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调整与干预。
    提示:考后心理调适比考前更重要
    王国强主任指出,目前“考前心理调适”已成为许多老师及家长关注的重点,然而提起“考后心理调适”,人们的关注度就大打折扣了,认为考完试还做心理调整似乎缺乏实际意义,但其实考后心理调适比考前更重要,更容易发现孩子个性的长处和弱点,家长或老师如果能够结合孩子在备考、应考等各个环节中的表现,帮助他们进行总结与分析,对他们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发展来说意义深远。
    如何调整考后心理,走出焦虑状态,王国强主任指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找到原始焦虑降低压力。高考是一个事件,对一个人影响较大,因此会给人压力感。这种压力来自家长、自身与外界。王国强主任认为:“一般来说,一个简单的工作,压力越大、效率越好,复杂的工作则正好相反,压力越大、效率越低。”比如两支球队比赛,如果对手实力很弱,强队通常能有不错的发挥,如果对手与己实力相当,会有很大的压力感,影响水平的发挥,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高考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因此,要很好地应对它,就需要降低自己的压力和目标。上述案例中的小彤可以使用“垂直技术”,即降低他的压力和目标。如她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没有退路,这是表面的想法,可以继续垂直追问其背后的东西:如果考不上大学又会怎样?可能没有学历,会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那么没有学历又怎样?这样一层层追问下去,看她的最终的担心落在哪里,而这就是她的“原始焦虑”。如果最后的那个核心她能够接受,她的焦虑程度就会降低。
    第二,内外两方面增加自信。自信是对自我的看法与评价,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相信自己的能力,这叫能力的自信;二是对那些的确做不到的事情,自己也要心安理得的接受,这叫非能力的自信;三是当遇到大家都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时,坚信跟大家一样有很大的潜能完全可以战胜眼前的困难,这叫潜能的自信。对自己自信的人,就会对自己考上大学有把握,焦虑就会较少。王国强主任建议,家长和老师应多正面的肯定和鼓励考生,学生自己也要多找自己的长处和想象成功的经验来提高自信。双向结合,考生的自信也会提高。
    第三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会面临无数次的考试,一次升学考试的成败不能代表之后学业和事业的状态,考入名牌大学并非就进入了“成功保险箱”,因为那里竞争会更加激烈,考验也就更加严峻。世界上很多名人如爱迪生、比尔盖茨等,都没有上过大学或没有读完大学。况且,现在社会有太多的机会学习,实在不行还可以从头再来。当我们如果真的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试,心情就会平静很多,反而很从容面对。
    如果采取以上自我调整方法依然无效的话,可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特需专家门诊”或拨打“16087心理咨询热线”(仅限固定电话及小灵通用户拨打)找资深心理专家寻求帮助。

    >> 返回